醫管局引入機械腳訓練 助癱瘓病人重新行出「第一步」

MIRROR演唱會大型屏幕墮下事故,重傷舞蹈員至今仍努力復康,希望可自主行走。同類情況病人又如何做?部分患者會用公立醫院的「機械腳」,協助行出「第一步」。

下肢或四肢癱瘓病人,要踏出每一步都極不容易,除了拐杖支撐,同路人互相扶持、醫護支援,更重要是這些「機械腳」。

物理治療師黃方怡稱:「機器在髖關節和膝關節(位置)都有摩打,同時有感應器,機器後面的控制板面有些參數,大約估計到可承受幾多重力,或他需幾多百分比的輔助。見到病人開始掌握到正確姿勢,助力減低,把重力加多,訓練肌力。」

61歲張先生,去年四月發現左腳走路無力,原本以為做手術可康復,結果術後神經線退化,雙腳癱瘓,今年初起,用「機械腳」訓練約40次後,已改用輔助腳架。

下肢癱瘓患者張先生說:「做了十多次左右,腳的神經線有少許反應。踏在地上實實在在接觸到雙腳,好像大家平常人行路般。」

目前醫管局轄下麥理浩復康院提供「機械腳」,2018年引入至今,服務了約二千人次,當中約三分二是下肢癱瘓病人,其餘是四肢癱瘓。醫生指,一般平均需訓練20次,每次一小時,最好效果是如何?

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高日藍稱:「行的步態要接近正常人,包括左、右邊腳踏出時,步速、步距,我們希望左右一樣。到出院後已不需再用『機械腳』都行到,這是我們覺得最開心的結果。但亦有些病人未必做到。」

除因頸椎等受創,下肢、四肢癱瘓的人、中風、腦癱的人都適合用「機械腳」,但骨質嚴重疏鬆或「機械腳」觸及到的身體部位,有皮膚破損就不適合。

這部體積較大亦較重的「機械腳」,屬於醫療器材,必須由物理治療師協助穿著,這部較小、較輕的「機械腳」則不用,病人接受適當訓練後,可自己穿著,不用別人幫忙。

Click here to watch the video on TVB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