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上肢重建手術 改善患者生活質素

鍾汶庭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隨人口老化,中風人數亦有上升趨勢,不少患者都有上肢痙攣的後遺症。有些患者因大腦損傷而未能抑制肌肉收缩,導致肌肉持續痙攣,長期握緊拳頭,容易引致指甲插損皮膚並長期留下傷口,難以清潔和護理;另有患者手踭長期屈曲,不但影響外觀及引起痛楚,更會影響下肢平衡而導致步履不穩。

本港目前的中風護理主要集中於處理患者的血管問題,及早期復康如物理及職業治療等,而後期的重建手術則未算普及。有見及此,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約一年前提出先導方案,透過嶄新的針對性重建手術,改善患者上肢痙攣的情況,並減少痙攣復發的機會,讓中風護理更全面。

中風後,患者的大腦會有一段重新學習的時間,在物理及職業治療的幫助下,痙攣情況會有一定改善。當傳統復康到達穩定期,就是考慮接受重建手術的合適時機。醫生會先為患者進行評估,預計手術療效。有些患者會先接受肉毒桿菌注射令痙攣肌肉放鬆,經過三至六個月觀察,視乎針藥能否達至功能性改善,以及藥效過後病徵有否反彈,如有個別組群肌肉的痙攣情況特別嚴重,可再次接受注射。

學系早前亦有研究顯示,對肉毒桿菌注射見效的患者,重建手術的預期成功率亦相對較高。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痙攣程度、肌肉組群等,建議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手術可包括鬆解或轉移收縮的筋腱和肌肉,或選擇性摘除某些神經線分支,在治療痙攣的同時亦保留高功能性肌肉的活動能力。

目前,約20位患者正接受上述先導方案不同階段的治理,當中四位已完成上肢重建手術,其外觀和活動能力均得到顯著改善,亦更容易讓照顧者協助護理,從而提升中風康復者的生活質素。 

<刊載於《am730》,2023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