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兒童扁平足屬普遍 家長毋須過分憂慮

鄺宇翎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大家有沒有留意,成人腳掌在站立時會形成一個向內凹入、不會接觸到地面的區域?我們稱之為「足弓」。足弓由多塊骨頭組成,有吸收震盪的作用,可將身體的重量分散到腳掌前端和後跟(俗稱「腳踭」)。由於兒童的足弓發展未成熟,連接的韌帶和關節囊柔軟度高,當腳掌著地,如站立或走路時,足弓會倒塌或消失,令足部出現整體變平和後跟外翻的情況,足部會因此承受較大壓力,以致少數患者走路時容易感到疲倦,甚至腳掌疼痛。這現象稱為兒童扁平足,其中以「功能性彈性扁平足」佔大多數。

若幼兒在雙腳著地站立時,足弓會消失;但只要蹬起腳尖,足弓就會重現,同時後跟會由外翻恢復為內翻,那就是患上了常見的功能性彈性扁平足。事實上,這種兒童扁平足屬於常見現象,家長毋須過分擔心。一般患者踏入十多歲後,待足部肌肉發育成熟,足弓就會重現,扁平足現象亦會因而消失。

當發現幼童走路時感吃力,或有上述足弓塌下的情況,可詢問醫生意見,並進行合適的治療。例如按醫生建議,做一些強化足弓(脛骨後肌)的運動,包括蹬起腳尖,所涉動作會收縮小腿肌肉,並拉緊腳部其中一條肌腱韌帶,從而撐起足弓,令足弓重現。此外,醫生或會建議患者穿上合適的鞋墊以承托足弓,增強足弓的避震功能。如有需要,患者會接受物理治療,藉伸展運動放鬆後跟肌腱。

至於較爲罕見的僵硬性扁平足,是指患者即使蹬起腳尖,足弓仍不會重現,而後跟仍然保持外翻。最常見的成因,是患者足部部分骨骼因先天原因自然融合,令足部結構失去應有的柔軟度。由於病情較為複雜,個案需要轉介至骨科專科,以作進一步的評估和分析。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1年9月11日>